2012年11月12日07:00
多项指标将排名世界第一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已超经济增长———
“北京已经进入了小康。一系列指标可以证明,一个是人类发展指数全国第一,北京已经达到极高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高就是小康社会,极高就是发达国家门槛。”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生态建设 北京第一 小康社会
20年前,年轻的胡鞍钢曾在肯尼迪机场感慨,什么时候中国也有超大规模的机场? 如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已是世界第二大机场,两三年后将跃升世界第一。
昨日,党的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虽然北京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7.5%,低于全国其他省份,但北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仍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多项指标实现国内最高,提前迈入小康社会。此外,地铁里程数、旅游人次、科技人员数、高等教育人口数等多项指标将达到“世界第一”。
他对北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北京已经先行一步,发展体现了“五位一体”。
■关键词:经济增长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已经超过经济增长
记者:北京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7.5%,您如何评价这个数字?
胡鞍钢:北京今年一到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全国其他省份,但我们应该关注下列指标: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11.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7.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已经超过经济增长。
北京的产业结构过去30年在转型,现在是升级。随着要素价格,如土地、劳动力、社保、房租的上升,正朝着较高的劳动生产力转变。
但不管怎么转变,关键是人力资本平均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基本符合这一点。2000年,北京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国领先,为10.9年,现在12年。实际上,加速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意味着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意味着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绿色北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创新
记者:据您了解,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胡鞍钢: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时,就在全世界率先提出建设成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这个提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生态文明。
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及时提出和创意提出建设“三个北京”的战略,“绿色北京”首次提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创新。党的十八大后,北京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更详细的设想。事实上从北京看,不仅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把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构建世界级、绿色现代化的大都市。
到2020年,北京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来创新自己的目标,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全世界的大城市里都将是领先的。北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态投资案例。
记者:如何理解生态投资?
胡鞍钢:我们对生态投资界定为对水利、林业、环境治理、水土保持、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
北京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最好,能耗大幅下降。改革开放之初,北京是典型的重工业之都,仅次于辽宁。经过10多年之后,服务业开始超过工业。又经过10多年,服务业达到75%以上,就业比重超过73%,完成了从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与纽约、东京等世界特大城市差不多。
此外一个数据很有意义,北京缺水,2005年再生水利用率30%,2010年60%,2015年75%,缺水的北京通过生态投资,使再生水利用率全世界最高,原来干涸的水系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城市之魂”。
■关键词:北京第一
北京首都机场、地铁等多项指标将达到世界第一
记者:您提到再生水利用率全世界最高,还有哪些方面体现出“北京第一”?
胡鞍钢:北京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纽约、东京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北京首都机场现在是世界第二位,两三年后世界第一。地铁里程很快就超过纽约,达到世界第一。
科技人员数、旅游人次、高等教育人口数等指标今后几年都会是世界第一。北京还是服务业增加值第一的大城市,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1.21万亿元人民币。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关键词:小康社会
人类发展指数
北京居全国第一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国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据您的研究,北京现在处于什么程度?
胡鞍钢:北京已经进入了小康。一系列指标可以证明,一个是人类发展指数全国第一,北京已经达到极高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高就是小康社会,极高就是发达国家门槛。一个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国最高,北京是大概12年。再有,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8岁。
从北京看,下一步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正如胡锦涛报告中指出,一些地区可以先行一步,再创意和创新,在建设世界级大城市方面大有作为。
记者:如何才能大有作为呢?
胡鞍钢:北京充满活力,不仅体现在专利数,文化、科技产品上,主要还是就业方面,2003年北京就业人数899万人,去年突破1300万人,不到10年增长50%。如果不是充满活力,怎么会吸引这么多的劳动力。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张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