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民政部副部长张春生一行到访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孙震等出席接待。双方听取了清华大学相关院系专家关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主题发言,并就深化部校合作进行了讨论交流。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贾晓九,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范瑜,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孟志强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蓝煜昕主持。
张春生讲话
张春生在讲话中对清华大学与会专家的发言和建议表示感谢,并对清华大学参与推动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三方面期待。一是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亟需构建一套立足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期待清华大学立足已有研究基础,着力成为中国特色慈善理论体系的引领者、先导者。二是民政部在政策供给、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方面迫切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期待清华大学的专家们能够深入基层开展研究,提炼出具有政策性、战略性和制度性的重要成果,为民政部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三是清华大学应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方面树立标杆,在教材体系、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实现跨院校的有机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公益慈善专业人才,期待清华大学依托专业优势和影响力,建构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并发挥领头羊作用。张春生表示,民政部和清华大学的合作应再上新台阶。在回顾总结近年来合作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度合作的机制化路径。建立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研究院及民政部相关司局、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紧密型工作平台和工作机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政策研讨,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合作机制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杨斌讲话
杨斌代表清华大学对民政部长期以来对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公益慈善研究与实践的指导和支持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慈善人士投身公益事业,学校也始终高度重视社会责任与公益实践,积极参与并促进公益行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公益研究、传播大学公益理念、弘扬特色公益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益慈善正在经历从传统分配视角到生产视角的转变,科学技术与公益慈善相互赋能、相互促进,科学技术的向善属性、为公属性、与共属性进一步显现,公益慈善助力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前沿科学研究的模式逐渐成熟。同时,对于大学生的慈善教育、公益实践的教育和指导应进一步加强,提升投身公益行动的主动性。期待民政部能加强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指导和支持,助力大学更好地应对新挑战,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贾晓九发言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贾晓九指出,清华大学在多学科、多领域的慈善事业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此次座谈会更加专业、具体,展示了理论研究对政策实践的重要引导作用。通过与清华的合作,希望能在政策理论研究、慈善伦理应用、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和帮助。在政策理论研究方面,希望专家学者能够参与相关政策文件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后续通过专家的解读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在慈善伦理应用方面,需要构建一个明确的慈善组织伦理框架,从伦理上约束和指导慈善组织的行为。在学科建设方面,当前各地慈善专业设置不一,需要统一标准和课程体系,期待清华大学在这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慈善司希望通过与清华相关单位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工作机制,共同解决重大问题,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彭宗超致欢迎词、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代表学院感谢民政部多年来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学院发展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他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角度,提出关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合作机制探索等方面政校合作的需求,提议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探索双向挂职或访问研究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开展公益慈善和社会治理方向的学位教育和招生合作,在政策研究方面通过联合课题招标和高端智库合作推动重大实践问题研究。彭宗超也期盼民政部领导和专家多多指导支持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及社会服务等。
王名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向部、校领导汇报了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他提到公益慈善研究院围绕第三次分配、财富升维、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慈善、慈善文化和慈善思想史、慈善伦理研究等主要方向和领域开展了上百项研究课题,围绕慈善法、基金会管理条例、行业协会商会立法、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等议题持续建言献策。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方面,为公管学院mpa项目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招生支持、举办“家慈善与文化传承共创工作坊”、参与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共同体的推动工作。在学术交流与行业发展方面,出版学术集刊《中国非营利评论》、先后举办“世界公益慈善论坛”、承办“中国慈展会国际公益主题研讨会”、年度“中国非营利与慈善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等重大活动。期待继续加强与民政部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持续发挥研究院的智库作用。
袁桅发言
在专家发言环节,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向与会领导介绍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创新工作以及在公益慈善研究方面的支持情况。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30年来,在“大师、英才、求索、校园建设、社会公益”五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工作,尤其在“社会公益”方面支持校外社会公益活动,包括云南扶贫项目以及疫情期间向武汉捐赠物资等。基金会近年来也通过捐赠支持、项目合作、自主研究等方式支持和开展公益慈善相关研究,如支持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向善”研究,与京东基金会、腾讯基金会合作开展“企业社会可持续价值”研究等。
王超发言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超提出当前公益慈善事业研究的四大重要趋势。一是社会化与社区化,即公益慈善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关注项目和组织转向社会和社区,关注制度安排和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二是由实证研究转向行动研究,回应现有理论难以解释不确定性和复杂问题的现状,通过行动研究不断迭代和调整,逼近有效结论。三是强调跨界合作,特别是近年来公益慈善已成为商学院的重要标签和竞争优势。四是方法论的改变,强调多元主体间的共创合作。他还认为“科技向善”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呼吁高校之间加强跨界互补合作,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贾西津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公益慈善伦理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她指出,公益慈善伦理关注的是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问题,强调慈善文化背后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公益慈善经历了从初期的社会需求驱动到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过程,目前正处于自我认知和反思的阶段,行业和组织开始重视伦理原则。目前中国公益慈善伦理的实践主要体现在行业自律和做“好”公益,在筹款、资助和捐赠方面均有公益伦理的建设。她建议从课程开发、学术研究和共建共享三个方面推动公益伦理共同体的形成。学术和实践部门共同参与促进行业伦理的建设,是公益发展内在的需求,也可以减轻法律和政府监管压力,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高皓发言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高皓在发言中强调代际财富传承中公益慈善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正面临集中的代际传承浪潮,其中若有10%通过公益慈善方式进行传承,则每年可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带来2-3万亿人民币的增量资金。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进行公益活动时,往往会采用直接捐赠、慈善基金会、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等多种模式,以更好实现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他还介绍了慈善金融这一交叉领域,提到家族信托中的“日落条款”和慈善信托的快速发展,强调大额股权捐赠作为慈善资产来源的重要性。关于慈善基金管理,他指出当前我国基金会收益率较低,提升投资管理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美国大学基金会在慈善基金管理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而清华教育基金会也在不断创新探索,在管控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慈善资产回报率。他还提到正在进行的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研究,期待通过“金融向善”来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史迈发言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史迈谈到企业慈善的研究表示,中国企业慈善正在从传统的慈善捐赠向更为深入的参与方式转变,诸多创新实践展现出商业与社会价值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将“向善”的发展理念嵌入生产和商业系统,特别是平台型企业较早从社会价值切入,形成社会价值共创的开放系统,正在成为中国企业慈善的重要特征。他还提出,企业的慈善参与不仅改变社会,同样也在悄然改变自身,随着社会参与的越发深入,公益的制度逻辑正在一些企业中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文化创业。
参观院史馆
座谈会前,彭宗超陪同张春生一行参观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史馆,详细介绍了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情况。
座谈交流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政策法规司以及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公益慈善研究院等相关人员参加座谈。